《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第 6 讲:乐观主义

1、自我效能的力量

既然环境的力量如此巨大,能使人改变,那能否创造出一种强大但积极的环境,将人的最佳状态充分调动起来?答案是肯定的。例如我们把对我们有积极影响的话挂在墙上,随时都能够看到。“如果一个人能昂首挺胸地朝着梦想前进,努力实现他想象的生活,他会与成功不期而遇”。还有其它的名言我都挂在了墙上,它们不断影射我、提醒我,为我创造出积极的环境。把喜欢的书放在手边,听听音乐,要集中注意听,不要只当背景音乐,要让音乐激发你,无论是摇滚还是痞子阿姆都可以。多看看激励你的电影,这些东西能帮你创造积极的环境,有助于成长,获得成功与产生幸福感,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潜意识层面上进行的,这就是影射的力量。对于影射的研究,这也是积极研究的意义,如果我们总是关注“消极”研究,焦虑、压抑、精神分裂症,就会被这些研究影射。

作者 Napoleon • Hill 这样说过,“只要你想得到,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够做到”。非常鼓舞人心,对各类人群都产生了很多影响。Henry Ford 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不论你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你都是对的”。许多人被这一理念吸引,为什么?因为它鼓舞人心,让他们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另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书,Norman Vincent Peale 的《正面思考的力量》:“要有美好的希望,并全力以赴去追求,要有远大的梦想,并全力以赴去实现,要有宏伟的期望,并深信不疑”。多么让人为之一振啊!只要你思考,只要你相信,就会获得富足,无论是精神的富足,还是物质的富足,这一理念对大众一直有着巨大吸引力。《秘密》:成功的秘密就是,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即,你的生活是被你吸引过来的。无论你想象什么,无论你相信什么,相信就会成功,构想就会实现,在现实中实现

当今的自助领域强调某个真相,将这个真相过分鼓吹,没错,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精神的确能创造现实,但是这不是全部,我们创造了现实,或者说是共同创造,还会受到外界或者内在的某些影响。比如《秘密》,如果你相信自己可能会成功,那成功的可能性会变大,但离不开刻苦勤奋与坚持不懈,而且失败避免不了,你要从失败中学习

所以这只是等式的一半,而这些自助书籍,传达的讯息往往言过其实,效果甚微,甚至可能会造成毁灭性后果。比如,如果一切皆建立于吸引力法则上,我创造了一切,一切都因我而变,一切都是我的错,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如果 3 岁小女孩被虐待,那是她的责任吗? 30 岁的男子被酒醉驾车的司机撞成瘫痪,是他自己的责任吗?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以一切因我而变,一切都由吸引力法则决定,这种说法短期内可能能让你坚定信念、获得幸福感,但是长期来看,只会让人感到挫败、内疚、不快乐,离成功越来越远。因为如果我真的相信一切都由思考决定,这种想法就会成为我的心态习惯,只要有信心,钱就会滚滚而来,爱情就会降临于我,这抹杀了勤奋工作…坚忍不拔以及失败的作用,它们也是成功。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生活选择,动机水平,机能的质量,对逆境的适应力,对压力和沮丧的抵抗力。相信自己的人,充满信心,在生活的不同领域都表现出色”。他还指出,认为自己高效能者,与认为自己无用者,想法感觉完全不同,他们创造自己的未来,而不是简单地梦想。换句话说,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他们创造自己的人生,与那些由他人摆布的人不同,他们适应力更强,对困难与挫折的应对力更强,换句话说,能力更强。我们之前讨论过应对挫折的问题,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经过长年累月的,这些能力是可以习得的,可以慢慢培养,否则研究就是无用的,至少对我们来说是。成功取决于你坚信自己能取得成功的程度,有两个因素会影响他们的长期成功,一是他们不断地提问,二是他们相信自己。

他们相信自己能行,但需要意识到的是,不是所有这些差异,都能用希望、信念或乐观来解释的。很多自助书籍想引导我们这么认为,但当然这些是成功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自尊的水平,也就是自信的程度,对我们的方方面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们的待人接物,能取得的地位,能取得多少成就,还比如在个人领域,我们会与谁坠入爱河,我们与配偶、孩子及朋友的关系,个人幸福的水平”。物质富足与幸福感,或生活地点与幸福感,属于低度线性相关;而自尊与幸福感属于高度线性相关。大多数研究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 0.7,我的论文也获得了相同结论,所以自尊非常重要,内在因素很重要。我们提高自信水平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是,我们在转变精神,这样我们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了。有了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处事待人的方法不同了。庆祝成功,把失败转化为机遇,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在。

Branden 说过“自我概念即命运”,与“只要你想得到,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够做到”非常相似。Napoleon Hill 说的,唯一的不同之处是,他对此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思考与研究,以证明信仰的局限性。这一领域的另一个研究,是安慰剂效应。你头痛去看医生,医生说我给你开种药,非常有效,能治疗你的头痛。你吃了药头不痛了,你不知道的是,她给你的其实是糖球。但是因为你相信它能治好头痛,还真治好了。我们不应忽视精神的强大力量,而需要研究并理解它。

因为精神的力量强大,但这并不是说外在因素不重要,也不说明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被吸引过来的,但是这的确证明了精神对构建我们的生理、情感、认知,以及外在环境起了重要作用,信念常常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但它是如何作用的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模型,是我根据这一领域大量研究建立起来的,它基本上解释了我们的信念及希望,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表现的——无论是安慰剂效应,还是我们学习、体育运动、恋爱关系等,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换句话说,这盒子里是什么,这上面应该有哪些内容?是什么斡旋于信念期望,及实际表现之间?我想谈谈两个机制,第一个相对简单易懂,即动力。当你相信你能做好某事时,会非常有动力,如果你认为自己希望渺茫,那就很有可能就此放弃无所作为。你不仅事前会受到激励,无论是训练还是练习,而且正式进行时也会动力十足。

2、内外世界的一致性

我们每个人对世界都存在心理基模,世界应该怎么样,会怎么样,是怎么样。某个人对他人是慷慨仁慈还是可憎无礼,也与我的基模无关。所以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就是关键,我们的精神不喜欢内部与外部存在差异,我们的精神喜欢两者一致相合。如果不相合,如果不一致,我们就会产生异议感,觉得不适,感觉不舒服不对劲,所以我们常常不惜一切,让两者统一。要么改变外部现实,要么改变自我思维以符合外部现实,我们不喜欢不一致,有好几种方法,可以重建一致性,我给大家介绍4个,都是互相关联的。

内部与外部间差异发生时,我们首先能做的就是更新基模,这是第一种做法。比如,原来我不知道松开手东西会掉下来,现在我知道了,于是我更新基模。又比如,我原来以为那人很可恶,但我看到他对别人慷慨仁慈,于是我更新基模——他是个好人;第二种做法,通常比第一种更普遍,即忽视或抛弃不符合基模的外部信息。我们不喜欢不一致,于是直接扔掉这种不一致,也就是忽视抛弃它;第三种方法,主动验证,我们会主动寻求验证信息

想想第二、三种方法,想想现实世界,今年正是选举年,想想你不会投谁的票,我们是怎么做的?比如我看到布什总统做了件好事,为我信仰的某个事业奋斗,但我之前没给布什投票,我会选择忽视抛弃这条信息,然后寻找有利证据以支持我讨厌布什的立场。我们常常会采取二者中的一种方法来支持我们的基模,要么忽视抛弃,要么寻找有利证据,无论积极或消极。第四种方法直接得多,即创造新的现实

当干劲十足的人达成一件事后,干劲没那么足的人可能也会寻求统一,认为自己也可以达成。我们需要解读自己的表现,成功还是不成功,好还是坏。有两种解读方法:一是客观解读,现实是什么就是什么;同时还有由信仰决定的主观解读。

例如记者问发明灯泡失败了5000次的爱迪生,“我说你失败了5000次,放弃吧”。爱迪生回答“我没有失败5000次,是成功了5000次,我成功证明了哪些方法行不通”。同样的客观现实——5000次失败,但却有完全不同的解读。那个记者和科学界都认定,这是不可能达成的,但爱迪生的主观解读,却是他走向成功的敲门砖,因为是可能的。事实上爱迪生失败了不止5000次才最终发明了灯泡,他不是干坐在实验室说,“相信就能做到”,而是我相信,而且我会加倍努力,满怀斗志地工作。他的一条名言是“我从失败走向成功”,爱迪生是史上最富创造力和最多产的科学家,这并不是巧合。他一生申请了1097项专利,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半要归功于他。他是史上最成功最富创造力的科学家,也是失败次数最多的科学家。

史上最成功的人往往也是失败次数最多的。这一句话我会反复在课堂上重复,学会失败,从失败中学习,成功别无他法。纵观历史,那些有过最多次挫折,最多次失败尝试的艺术家,也是最终看来最成功的艺术家,成功没有捷径。只是坐下来思考,构想和相信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比这多得多。

Martin Seligman,他被认为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做了一些有关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研究。他发现,就目标设定而言,悲观主义者不论在他们的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上都很现实,现实是好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很现实,而乐观主义者与之相反,他们在短期目标的设定上并不现实,但对于他们的长期目标就很现实,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再来看这个模型。

我们先来看悲观主义者,他们有某个目标,他们的期望低、信念不高。他们不认为自己能做好,积极性低,他们的大脑寻求一致,他们的表现通常取决于他们的信念和期望,他们的理解是,我早就跟你说了我做不好,于是其他人都异口同声说是的,你早就跟我们这么说了,你这样现实真是好啊。但有时悲观主义者超出了自身的期望取得了成功,那么又会怎么样呢?这时的解释是,我只是走运而已。于是大脑在寻求一致,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循环。然后再一次变得现实,不成功的现实,于是他们在短期目标上,同样也在长期目标上很现实。

我们现在来看乐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一开始有着很高的信念,很高的期望、积极性。他们的大脑寻求一致性表现,由于信念水平很高,如果没期望中的那么好,他们的主观解释是:好吧,如果我从中吸取教训了会怎么样?这是个机会,我这次其实做得有进步了,就当吸取教训了。他们依然保持着很高的信念,很高的期望,积极性很高。但是他们相信他们能做到,于是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坚持,继续努力工作,5次,10次,有时5000次,甚至10000次,久而久之,直到他们带来了“不现实的现实”并让它成真,和他们的信念相一致了。所以即使在短期看来,现实可能不一致,但我终将到达目标,让我不现实的“期望”和目标变成现实,经历很多失败,经历很多努力付出,经历很多坚持不懈。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内容所展现的,并非只是某种遇事过分乐观的自我感觉良好——只是构想然后相信之类的方式,而是关于我们如何解释事件。比如我如何解释我的失败?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3、乐观主义的态度可以习得

乐观主义的态度可以习得。那些学习如何乐观的人变得更快乐,学过的人患上忧郁的可能性减小为原来的八分之一。只是简单地学习一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我没有失败5000次,我成功地发现了什么是不可行的,所以如果我这次没做好,我下次或者下下次会做得更好,学会更积极地理解事物的人,事实上活得更长。

James Stockdale是越南战争被俘人员里级别最高的战俘,他开始注意到一个现象,他在那关了很多年,最终被释放并得以活着向人们讲述往事,而其他许多战俘没能做到,他看到许多人幸存,但同样许多人死亡。战俘的生存条件非常恶劣,他发现那些活下来的人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他们相信他们能出去,他们坚信终有一天他们会重获自由,他们会再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这种信念支持着他们走下去。同时,也就是第二个特点,他们有着现实的信念,能对情况做出估计,如果他们认为,他们能在这年的圣诞节之前就出去,他们同样也不大可能幸存,因为如果他们这年的圣诞节没有被放出去,他们会失望、气馁、无助,通常情况下他们会死去。所以关键是这两点,相信你会出去,但同时明白自己需要应对残酷的现实,即现实的乐观主义,即使没有成功,我们能很快恢复动力,继续努力工作,而关键就是尽可能地保持平衡。这就是高水平信念与现实联系间的完美整合。纵观历史,你很难找到哪个成功人士是不具备这三个品质的:乐观,信念和热情。坚信他们能做好,坚信他们能成功,热爱他们从事的事业,并且勤奋工作。

整个积极心理学课程就是关于如何提高快乐的基础水平。但这有一个发现,是从专门针对自尊的研究中得来的,怎样来提高自尊,那就是去面对而非逃避,去面对意味着把自己置身于风险线上,不是要你在恐慌时冒险,而是在你放松时放手一搏,去承担失败的风险,去解决、去处理,去面对那些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情。

为什么当我们不是逃避而是面对时,基础水平提高了?

首先是自我知觉理论,我们得出关于自己的结论,和我们得出关于他人的结论的方式是一样的,如果我面对了,我尝试了,那我就认为我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我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得到关于自己的结论就是我肯定有很高的自尊。我的自尊还有幸福水平久而久之就会上升。我们在面对失败后会意识到,真正来自于失败的实际痛苦远小于我们的想象。是的,我是没做好,或者她是拒绝了我,但我一直在想的话,我就会认为它将一直持续,其实并非如此。所以当我意识到实际上的痛苦,比和失败有关的痛苦远远要小时,我变得更自信了,我比自己想象中要更有适应力,我的自尊水平上升了,我的快乐水平也随之升高。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如何批量下载Twitter用户的原始图片

使用ADB不root删除小米MIUI系统自带应用

中国大陆正常收取 Gmail 邮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