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14的博文

手机应用的注册方式及优化

图片
今天比较了一下手机应用的注册方式,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国内但凡需要注册的应用,几乎无一例外的要求使用手机号码注册,而且几乎只提供这一种注册方式。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手机应用则提供的方式更为多样,手机号码注册只是可选项,常规的邮箱注册仍然可行。我们来看看一些主流应用的手机端注册情况吧。 一、各类主流应用的注册方式 1.移动 IM 类 微信和 WhatsApp 这两款移动 IM 应用都只提供了手机号码注册一种方式,当然在同类的应用中也几乎是这种情况,应该和主打熟人社交有关系。另外微信能够自动识别出本机号码,免去了用户输入环节。 2.社交应用类 1)人人网和 Facebook 人人网只有手机号码注册方式,而它的老师 Facebook 则可以用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两种方式注册。另外人人网在注册时即要求上传通讯录找好友。不过二者都能自动识别本机号码,免去了用户输入环节,这一点还是很不错的。 我们还注意到,Facebook 在输入密码时是只要求用户输入一次。 2)新浪微博和 Twitter 新浪微博也只有手机号码注册方式,而且手机号码需要手动输入,而它的老师 Twitter 则是电子邮件注册,并且能够自动识别出系统已关联的邮件账号(安卓手机),免去了输入环节,设置密码时仅要求输入一次即可,上传个人通讯录是可选的。 3.购物应用类 亚马逊中国、淘宝、京东商城 亚马逊和京东是可以通过手机号码或者电子邮件两种方式注册的,而淘宝则只允许手机号码注册。亚马逊要求两次输入密码。 下面两张是京东商城的注册截图,提供了快速注册和普通注册两种方式。普通注册虽然有“显示密码”的可选项,但选择后仍然需要填写“确认密码”一栏,这一点实际上是可以优化的。 4.工具类 有道云笔记和印象笔记 有道云笔记注册时是导入网页注册页面,相当于注册网易通行证,对于国内用户来说,网易邮箱多半是有的,因此注册多半是不需要的。另外它还支持新浪微博、QQ 号码、腾讯微博等热门工具账号登陆。印象笔记则只需电子邮件地址即可,并且能够自动识别系统关联电邮地址,还有个小细节就是,它的密码只需要输入一次,同时给出了“显示密码”的可选项。 二、手机号码注册的利弊 先来谈谈好处吧。 1)用户真实度高 相比邮箱地址,手机号码

关于易信的个人看法

图片
在之前的一篇文档《易信产品使用报告》中,我谈了一下自己对易信的简单看法,这篇文档则主要集中于谈论微信的成功点有哪些,易信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易信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突破点。 易信于去年 8 月发布,到现在已经有半年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易信由前期高话题度的爆发式增长,到现在的平稳发展,目前亟需注入新的动力来带动快速发展。微信虽然在移动 IM 领域取得了近乎垄断的地位,但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互联网市场,任何一款产品只要能抓住用户的心,都是有机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的。我们先从对手微信谈起吧。 一、 微信成功的原因 先用一张表来做一下概述吧: 在微信成功的原因里面,我分别从内因和外因做了分析,但我始终认为,一款产品能够成功,特别是发展到目前微信这样的量级,内因是最主要的,也就是团队是第一的,腾讯内部有那么多团队,为什么就微信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呢? 微信的团队前期负责过 QQ 邮箱这款产品,当初在国内邮箱领域,网易邮箱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和行业领导者,QQ 邮箱虽然有 QQ 用户强大的群体支撑,但活跃用户并不多,邮箱体验也很差,但 QQ 邮箱新团队(目前的微信团队主体)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将 QQ 邮箱打造成一款用户体验上佳的“五星级产品”(腾讯的宣传语),赢得了不错的用户口碑,现在我也成了 QQ 邮箱的忠实用户。在 QQ 邮箱的改良过程中,团队积累了丰厚的产品经验,为后来的微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腾讯虽有海量高粘性的 QQ 用户,但一开始 QQ 邮箱做的并不成功。而且国内有网易这个邮箱领域的绝对领导者,现状和现在的易信对微信有些类似,但他们通过精心打磨产品,认真优化产品体验,最终赶超了网易邮箱。这给了我们很大启发:第一,有海量用户群体支撑并不能促使新产品成功,如前期的 QQ 邮箱以及腾讯内部不断砍掉的新业务;第二,后来者只要抱着认真追赶潜心做产品的心态,是肯定有机会超过行业领导者的。 微信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确实适时推出了一些吸引人的新功能,在用户体验上也做的很不错。 在众多的新功能当中,语音消息和摇一摇对微信当时用户量扩充的帮助是巨大的。语音消息满足了当时很大的一个需求,让用户聊天的过程中可以摆脱双手打字,可以在更多场合方便畅快地聊天,这是前所未有的新体验。 另一个需要重点看待的就是“摇一摇”这个功能

[Axure 笔记]标签页的切换交互实现(2)

图片
根据上一个案例《百叶窗的切换交互实现》所使用的,对动态面板不同状态页分别编辑,再指定点击标签对于不同状态的方法,今天用第二种方法来实现标签页的切换交互实现。 最终的效果图是一个页面,将页面中的控件整体转化为动态面板,然后建立三个不同的状态页,对不同的状态页分别进行编辑。 对每个状态页分别进行编辑。 (为方便截图,控件进行了平移处理) 为简化对不同标签页分别设置不同状态的繁琐操作,可以复制第一个状态页的三个标签分别到第二、三个状态页,仅修改标签页颜色即可。

[Axure 笔记]标签页的切换交互实现(1)

图片
要实现的交互要求如下: 点击如下图所示的三个不同标签页时,被点击标签处于激活状态(显示白色),其它标签显示灰色,并且下面的矩形方框显示内容跟随不同标签被激活而显示不同的内容。 第一种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但实例中会涉及到很多 Axure 相关的知识点。 1)控件的显示和隐藏由动态面板来实现。 2)标签实际上各有两种状态,及激活和未激活,分别对应不同的显示颜色。 3)动态面板不能添加点击事件,即标签转化为动态面板后就不能再在上面添加点击事件了。因此需要再多准备一组标签用来点击。因此从视觉上,我们需要准备三组标签(两组转化为动态面板)来实现这个功能。 4)为了处理在点击标签的过程中,动态面板不调到顶层从而影响后续点击操作,需要将未转化为动态面板的标签置顶显示。而为了对应激活与否的不同状态显示,这三个标签需要设置为透明色,从而显示下层动态面板的颜色。 5)为了在页面加载时,默认状态显示第一个标签页激活(显示白色),需要添加一个页面加载时间——当页面加载时,隐私第一竖排标签页的未激活动态面板控件。 对于下面矩形显示框的动态变化处理: 点击 1、2、3 不同的标签页时,将对应的矩形动态面板显示置顶。或者事件表述为当前显示,其它两个隐藏。 三组标签页也可以采取矩形动态面板同样的处理方式。 这种方法虽然繁琐,但是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需要注意到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需要对各种控件的功能和特性比较熟悉。

[Axure 笔记]百叶窗的切换交互实现

图片
需要满足如下切换效果: 当鼠标点击图中的倒三角形按钮时,则该三角形下面的矩形框显示(模拟弹出效果),四个倒三角按钮对应四种不同的状态。 交互效果实现有以下需要注意: 1)对动态面板不能添加点击事件,但动态面板状态中的控件可以添加。 2)实际是对不同状态(s1-s4)下的倒三角形添加点击事件,点击不同三角形对应不同状态。 3)页面在加载时默认显示第一个状态,如下面图中的s1状态。但可以更改页面加载事件,指定特定状态。 这个例子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对动态面板中不同状态的事件应用。

微信朋友圈的权限设置

图片
最近看到一篇分析 Facebook 现状的文章,说 Facebook 已经诞生十年有余了,到现在很多老 FB 用户的好友类型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了,里面既包含亲密的人,也包含关系一般的,人物类型纷繁复杂,既有有上司、同事,又有同学、朋友、密友,甚至还有自己的家属(包括父母),面对如此复杂的关系类型,你还有兴致在上面发布自己的状态吗?相信很多人都会有此顾虑,毕竟自己发布的很多东西并不希望被所有人看到啊。 联想到 QQ,同样面对着这个问题,因此用户从旧有的社交工具向新的工具迁移就能很好理解了。QQ 虽有 6 亿用户(几乎中国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是 QQ 用户),但 15 年来多数 QQ 用户的好友类型也变得很复杂了,于是微信的横空出世,大家纷纷向微信转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会继续在微信上发生,因为微信用户量到现在为止已经暴增到 4 亿了。微信用户向新社交工具的迁移已不可避免,那我们就袖手旁观吗?不能,且看微信是怎么处理的。当然这些措施的出现,只会减小用户对个人隐私的顾虑,因为并不是每一个用户都会或者有耐心去设置朋友圈状态的权限。 微信朋友圈可以发布两类内容,文字和照片。朋友圈功能发布之初,文字发布只是作为公测功能的(官方是这么说的),主流还是照片内容。微信对这两类内容的处理是不同的,对照片内容的查看权限可以进行详尽的设置——可以对单个状态进行设置,而文字则相对粗放很多,不能设置单个状态的权限。 微信对朋友圈状态的权限控制是分所有状态和单个状态分开处理的。 朋友圈所有状态的权限可以在微信的“设置-隐私”功能里面进行设置。 从整体上可以设置用户不看谁的状态以及谁不能看用户的状态,这样设置后,就可以对每个朋友圈状态生效了。另外由于提供了分组权限的功能,这里同时提供对分组的设置。我们同时也可以发现,微信朋友圈照片对陌生人也可以设置权限——可以设置是否“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 同时微信朋友圈可以对单个用户进行朋友圈权限设置。 这里与上面的不同之处是,可以设置该好友是否“加入黑名单”。 微信对单个朋友圈照片状态提供了详尽的设置。 在发布照片时同时提供“可见范围”设置,默认为公开状态——除了设置为不让看的或者黑名单的好友都可以查看。 点击“公开”按钮进入权限的详细设置页面。 我们可以进一步设置为隐私——